N

新闻资讯

EWS

“良莠不齐”从何而来?
发布时间:2021-08-17 05:12:35
来源新闻:乐清荣业电器厂

“良莠不齐”从何而来?

文/马俊江

“稂莠”是两棵草,在汉语世界里出现很早,一出现就是坏草。孔夫子厌恶它,嫌它似是而非,坏了禾苗。夫子没说到“稂”,《诗经》里有“莠”,也有“稂”。《小雅·大田》是首农事诗,唱得欢快,因为田里的庄稼已经抽穗结实,颗粒饱满,而且“不稂不莠”。“不稂不莠”就是没有“稂莠”,朱熹《诗集传》注释说:稂莠“似苗,皆害苗之草”。

莠是狗尾草,人们熟知的野草;稂是狼尾草,现在用来做绿化,有人认识,但稂莠的古名已很陌生。成语“良莠不齐”有点古色古香,但应该还为人熟悉。“稂莠”与“良莠”,模样相似,它们有关系吗?说到这里,还得说说“稂”字的读音。“稂”,今读作“狼”,但汉人郑玄笺注《诗经》时说:“稂音郎,又音粱”。所以,稂莠与良莠,不仅长相相似,其实读音也可以一样。

稂莠是两棵草,“良莠”是什么呢?“良”是好,“莠”是草,能说“良莠”是一棵好草吗?显然不是,因为“莠”是坏草。如果说“良”和“莠”并列,代表好与坏,可“莠”是草,“良”不是,怎能并列呢?又有人说“莠”是坏草代表坏人,“良”代表好人,可以并称。“良人”确实是“好人”,但这个“好人”可不是能随便说的:“今夕何夕,见此良人”(《诗经·唐风·绸缪》)。朱熹注道:“良人,夫称也”——这是女人对老公的昵称,是夫君。

古时没有“良莠”,但“稂莠”常见,两棵草结伴而生,成了汉语的一个词。而且,“稂莠”的文化形象一直没变过,宋人罗愿《尔雅翼》说稂莠是“恶草”,“与禾相杂,故诗人恶之”。诗人不懂稼穑,可是写起稂莠来总是咬牙切齿,要斩草除根——

“学耕不逢年,稂莠败禾黍”。(唐·鲍溶《冬夜答客问》)

“从此心田去稂莠,沐侯化雨及时耕”。(宋·王迈《再用韵和张仁仲使君》)

“除恶必拔本,稂莠隳良苗”。(清·成鹫《寿双桂天公》)

而且,诗人说“稂莠”时,“中心思想”常常就是“稂莠不齐”。只不过,“不齐”的不是“稂”和“莠”,而是“稂莠”与“嘉禾”,它们长在同一块庄稼地里——

“禾黍与稂莠,雨来同日滋……小人与君子,用置各有宜”。(唐·白居易《读〈汉书〉》)

诗人不会满足只谈杂草和庄稼,一定要升华为“香草美人”“恶草小人”,寄托微言大义。于是,同一块庄稼地里“稂莠”与“嘉禾”杂处,也就成了小人君子之喻,也就是“稂莠不齐”。

人间好多事就是这样,积非成是。时间久了,对成了错,错成了对。说不通的“良莠”终代替了原本的“稂莠”,虽然“名不正”,但已并不“言不顺”,少有人再想起显得过于古老的“稂莠”。

《能源评论》杂志投稿